当代脆皮打工人心情自愈手册

 
 
 

现代打工人心声:

世界上最远的距离,

不是生与死,而是周一到周五。

 

世界上最快的速度,

不是299792458米/秒的光速,

而是发际线后移的速度。

 

世界上最会做饭的人,

不是妈妈,

而是天天画大饼的客户/老板……

 

随着每天的闹钟响起,

每个打工人都是

“一键切换”的游戏高手。”

 

 

以上,

有人看出了无奈,

有人看出了自嘲。

 

好像不管是初入职场,

还是已历经磨练的打工人,

都不可避免地

多多少少有点不为人知的“社畜病”,

如社交恐惧、微信焦虑、

摸鱼式加班、报复性熬夜、拖延症晚期……

总是外表坚强,内心脆皮。

 

 

当代脆皮打工人

 
 
 
 
 
 
 

久而久之抑郁症焦虑症成为“打工人”最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。

 

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发布的数据,职场抑郁症患者达2.2%~4.8%;

 

调查显示,4.57%员工为高抑郁症倾向,而在“中国员工心理健康数据库”中,3.3%的员工表示总是焦虑,13.6%经常焦虑。

 

焦虑及抑郁可造成患者精神痛苦,伴发多种躯体疾病,注意力、工作记忆力、执行功能受损。但是因为病耻感和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,就诊率低,或者误去非精神专科科室,耽搁了治疗。

 

 

 

那么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,

打工人如何自愈心情(要钱更要命)

拯救自己呢?

 

著名的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

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“心理能量”:
它是指人格的动力,

推动着一个人去完成各项心理活动。

而在打工中莫名地“心累”,

陷入一种“提不起劲”的状态,

其实就是我们的“心理能量”不足,

不妨试试,

从下面几个方面恢复心理活力:

 
 
 
 
 
 

1、减少自责,尝试调整“自我评价”

 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难过的时候,尝试把注意力放在积极的方面。

 

 • 心烦意乱时进行渐进式放松:打断自己烦乱的想法,这样它们就不会失控。 

 

 • 善待自己:压力过大的人会严厉地批评自己,并认为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他们自己。不要只关注自己的不足,要客观地肯定自己的优势。

 

2、动起来

长时间坐在办公桌前,我们会感到身体僵硬,不仅是姿势,连呼吸、思维甚至情感都会变得“僵硬”。


摇摆运动是克服久坐带来的疲劳和危害的良方。站起来,扭扭脖子,伸伸腰,转转胳膊,摆摆腿,抖落抖落因为久坐而积聚的疲劳,放松僵硬的关节、缓解紧绷的肌肉和促进血液循环,能够缓解身体疲劳,也能减轻心理压力。

 

或者也可以将“接水喝”作为一个提醒自己暂时休息的契机。给自己准备容量小一点的水杯,当水喝完时,起身走到饮水机接水并喝一口,一举三得地实现短效休息、轻微运动和充分补水的目的。

 

3、找到自己的“舒适区”

很多人对舒适区都有一个误解,以为在舒适区就是安于现状,得过且过。其实,找到舒适区并不代表不努力,而是能够做自己想做且擅长的事。


我们每个人每天的情绪起起伏伏,但总有一些时刻,你比平时更有活力,多关注那些让你充满活力的时刻,它对你而言就是能够恢复能量的事情。

 

有的人需要些压力才能更高效完成工作,有的人则需要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。有的人听音乐会更兴奋,有的人运动后会更开心。多关注、探索属于自己的需求和偏好,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去生活、工作就好。

 

你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越多,你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就越少,陷入消极情绪的时间也就会减少。

 

 

4、想法发生时就是最好的开始时间

有时候你以为的疲倦其实是一种畏难而退,来源于信心不足,高估了任务的困难程度。


做一件事前,你总觉得准备还不够充分,担心如果就这么做了,一定做不好事情,于是就一直在准备。假如将注意力从感知转移到行动上,就会远比空想轻松得多了。


只有行动起来,我们才会进入一个尝试、反馈、修正、推进的循环,也不用被未知的恐惧支配。


而研究也表明:

人类的大脑存在着“奖赏回路”。这个奖赏回路是由行动驱动的,也就是说当我们付出行动并得到一些良好的回馈后,动力才随之而来。
 

这提醒了我们两件事——
第一,不要等待动力的到来,才开始行动。
第二,有想法就马上开始。

 

任何思考都无法替代实际行动,因为行动会给你最直观的答案。

 

 

 

写到最后

都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“容易”二字,正因如此,我们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动力所在,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了解自己,一步一步地探索,找寻属于自己的需求和偏好,如果你现在的心理处于倦怠时期,必要时可以“停泊”一下,充充电~

 

然后才有能力回到现实生活中,继续乘风破浪、面对风雨。

 
 
 
 

 

 

注:如心理问题(焦虑、抑郁)对身体机能有明显干扰时,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其他针对性治疗。

 

王春桥

精神科 执业医师

现任四会慈航精康医院精神科男区主任,从事精神科工作多年,2018-2021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进修学习,具有丰富临床经验,擅长心境障碍、精神分裂症、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疗,并对神经衰弱、焦虑症、恐惧症等神经症的诊治有较深造诣。

 

 

编 辑 | 程嘉欣

初 审 | 何建明

复 审 | 张全景

终 审 | 李定国